本帖最后由 九天f 于 2015-11-28 15:27 编辑
很高兴听到了阿默的声音,文章写的那么长、多,声音也是很直、干脆。思考的终点——本人什么样呀。 阿默对呆滞料的思考成果汇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深度、有收获。 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案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发现、思考、究其根底”,并一直坚持下去。 生活处处是美丽的,你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 企业的痛点,也是财务的提升点。 呆料本来是企业的资源,最后却变成了费用,这种事情每个老板都不会答应的,可为什么却总会出现这么多呆滞料。没办法。 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不论处于行业的什么位置,如果只是生产大路货,无门槛进入,那就没有话语权,只能被要求,除非不参与竞争,只作有把握的事,估计会慢慢死去。只要有了核心竞争力,只有自己可以做的,其它人都作不了,才会有话语权,可以提要求,这样就不会形成呆滞料。 一谈到进口设备,企业的核心进口设备,每个企业应该都遇到过,都是提前签订合同,准备好付款保证金,国外的企业才排产,还得等。其中的关键零部件也得提前备好,如果设备出现问题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而国外企业的生产还得一定的周期,怎么办,提前签合同提前付款提前放在库房里,以备不时之需,占用资金也没有办法,这是核心竞争力,有些国外的设备确实好,要不中国制造2025还得要求中国的企业要有工匠精神,做精做细才能有真正的竞争力。可在国内很多同样的设备,备品备件也应该是基本相同,国内的公司能不能团结起来成立合资公司来统一采购这些设备呢?这个不好办,那在一个个集团公司内部要求统一采购统一备件呢?也不一定,每个分公司都害怕出现问题却正好没有备件,然后就各家都要备相同的部件,真是浪费呀,有什么办法呢?谁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最正确的。集团内部都无法协调好的事情,真是令人好奇。用大数据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呢?这真是个问题。 处于中间的企业怎么办?不想等死、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能合作共赢。思考自己属于产业链的哪一段,如何在上下游间取得平衡,是向上抱住大腿不放还是平级共同扩大市场或是向下拥抱共同面对。市场是残酷的,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有个故事说中国人盖个加油站,挣钱了,旁边开了更多的加油站;犹太人盖个加油站,挣钱了,旁边开了饭店、旅馆、超市共同繁荣。有的时候人人都看出问题了,可就是改变不了。 真正作企业的人就是稻盛和夫、杰克•韦尔奇这样的企业家,他们是用思想去经营企业,没有人能超越他们,模仿也模仿不来,只能另起炉灶。 以终为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