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在广东这里的秋天,甚至于你感觉不到,看不到红叶,或者挂满果实的树。但是我们有,我们练营三期,成本管理虽然圆满结束了,相信所有人都有所收获,包括我。
我老早注册了视野,也曾听过上国会的网络课程。有空我逛逛视野,不知哪一天看到训练营开班,于是我报名了第二期。第二期,我很努力的跟上导师的分享,跟上同学的讨论,很努力的做作业,很努力的动动脑筋思考导师同学的问题。。。。我很喜欢这种方式,网络真是好,改变大家的学习模式,也让人多了学习的途径。因为大家都是工作,没有太多的时候坐在一起面对面的聊天,如果可以,面对面是最好的方式。只是天南海北的人,不太容易做到。
当得知有成本管理训练营的时候,我直接报名了。
这缘于老板有一天跟我说,我们这个成本是算不准的。在二期中,我有个观点被刷新了:成本只能做到可靠的,而不是精准的。我一直以为,凡同数据的东西,只要用心,怎么会算不准呢?在二期的时候,蟈蝈老师就这个问题问大家。于是,我想知道,成本到底是什么?这个是很奇怪的问题,因为我已经做了会计十几年,基本的成本核算是知道怎么做的。但还是想学习更多的理论,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王教授的课,第一时间让你明白,成本不仅仅是成本,更多是一种理念。而我们一开始全在探讨每个成本的核算方法,数据采集,成本分配。。。。这让王教授一再提醒大家,不要局限于成本核算,那是基础,我们要有成本观,要有战略观,要全新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导师推荐了好多书,都没来得及读一读,在这说声,对不起老师了。
而米粒导师,因为来自外企,来自四大咨询。经历与我有大大的不同。她的分享,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我知道标准成本的好,但在我们这里是做不到。米粒导师的作业有点象考试,有数据,有计算,有文字表达,挺好玩的,但我匆忙之中,全凭一丁点理解,提交了,事后也不敢看点评。怕丢脸啊。
赵老师的课程,实践性强。关于研发,也是很多企业想做愿意做而做不好的事情。还是与我的经历有关,我只能简单的说说曾经的,很难深入的思考研发的实质问题,以及一些管理上的方式方法。但我学习到了,好多同学的思想,很多可以借鉴的方法。
就在刚刚要写一点感悟的时候刷版面,看到了某天我的关于销售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有凤老师把它总结,节选,把它放在版面上,让我重温了当时讨论的情景。。。。有凤老师真是好勤快,每天有价值的聊天都留下了,感谢她的付出。很可惜,大家都没太多的时间,聊天太少了,思想的火花的碰撞也就少了。我们还单独建了一个讨论群,可能是大家都忙于工作,也很少有聊。但我们的助教都是敬业的,上传资料,提醒课程,解疑答惑,深表谢意!希望这个群,这个版面继续留下,我们继续下一站的学习。
第二期的考试我未能在规定时间通过,所以第三期我一开始就听课,但事实上,我听完了大部分课,但没能重复听几次,以至于听了又没记下多少。考试第一次56分,第二次62分,勉强通过。这个训练营的学习,我以为只重过程而非结果,但结果也说明了,过程并非全程投入的。比如说,我们要跟导师多提问,要好好利用这些机会榨取导师助教们的心血。。。遗憾我的功力太浅,未能实现美好愿望。
二个月六十天一千四百四十个小时,说长也长,说快就快。耕耘与收获,谢谢所有付出的人!学习,从不是某一段时间的事,我们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