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都听得耳朵都起老茧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发现自己还是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思维定势,思想僵化。听完蓝老师的课,我是又一次发现了自己的这个问题。 以前考税法的时候,计算要缴多少增值税、要缴多少所得税答案都是唯一的。再进一步想,从小到大经历的考试,我们的答案有几个不是唯一的。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答案,就是这样一直以来的固定的模式,导致我养成了注重答案的习惯。 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就提出来增值税不在利润表上直接体现,它就不影响利润吗?税法书上肯定不会给我们分析,它只会说增值税是价外税,增值税的缴纳义务人,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如何计算增值税。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知道增值税会影响经营现金流,所以很多老板都重视增值税,要计划好这个税款。经营现金流是绝对影响利润的,影响企业经营的,没钱你就要借,借就要利息,这还不是成本。增值税没有直接体现在利润表里,可是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在利润表里,不得抵扣的进项税转出的话,也影响了利润。增值税还隐藏在应收账款里,如果发生了坏账,这不就是影响了利润。
1块大饼,切1刀是2块,切两刀最多4块,切三刀最多7块,请问切6刀最多几块? 这是我家隔壁,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的考试题目。第一道题目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搞明白,第二道题目是我LG做的,因为我一下子做不来,然后他是在纸上画,画完后还说我太笨了。我这一想,你凭什么说自己的就是正确答案啊,我这上百度搜索,一看他的答案还是错的。在向小朋友解释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是老师,我就抛个答案,讲下解题步骤,这有意义吗?我还和我LG说,难道你做大饼题,如果问题是请问切100刀,最多几块,难道你要画100条线?这时候,我就意识到一定要和小朋友讲规律,并且要告诉她,如何快速的发现规律。考试不是我们平时的大部分工作,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发现规律,就能节约更多的时间去检查。读书时期,自己太注重答案了,从来就没这样思考过,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养成了一种爱学习、爱思考的习惯了吗? 高考结束了,有几个同事的孩子考得很不错,可以进名牌大学了。其中,有个同事的孩子明年高考,她就感慨自家的孩子肯定是考不到那么好的。她曾经也说,有个同学成绩很差,她不希望自家孩子和他来往。她的心态我很理解,可我还是认为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个人一方面能力的体现,不能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孩是好是坏。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有很多同学,读书时期学习成绩不好,可是进入社会却发展得不错。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能成为好朋友,就一定能提高你家孩子的学习了吗?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如果愿意分享他的学习方法,你家孩子就能全盘接收了吗?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一定会让你家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吗?你有去了解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为什么差了吗?或者说,家长们在孩子读书时期限制他的交往,但是进入社会的时候,如何干涉?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审计三步骤:了解识别、评估、应对。我还发现,如果将这三颗子弹好好运用,你会发现他们威力很大,在很多方面它们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我举得这些看起来都是和考试有关,都能用数字来评判,用文字来描述。而实际生活中,我发现这些显而易见的往往遏制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忽略了那些隐性的更有价值的数据!按当下时髦的说法,要多维度分析,要挖掘。
百度:《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