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幻欢 于 2015-6-1 12:21 编辑
由内部控制想到的5W+2H
在参加23期活动的当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慢跑,一边跑一边思考“内部控制”。脑子里条件反射性的就是审计课时,老师经常讲的那副图。
在听完课以后,感觉自己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是肤浅的。我用5W+2H的方式问自己,什么是内部控制(what)? 内部控制是由谁来做的(who)?什么时候实施内部控制(when)?哪些地方需要内部控制(where)?为什么要实施内部控制(why)?在企业里要怎么开展(how)?开展的层度,多广、多深(how much)? 根据审计教材对内部控制的定义(coso):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和程序。而我国对内控的目标还增加了资产安全和战略目标。 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尤其是治理层和管理层要认识到内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和朋友的沟通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很多人都认为内部控制是内控部门的事情,完全没有那种自己也是内控的参与者的想法。关于什么时候实施内部控制?听了sharelee 老师的分享,觉得得非常正确,是要分阶段实施内部控制的。结合老师的说法,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小型企业不可能按照大型企业的要求执行,不同的行业也必须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 至于哪些地方要实施内部控制,在审计教材也提出:内控控制是要考虑成本的,不可能不计成本的在所有方面都实施全面的、完善的内部控制。但是也不是说,内控控制的实施是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关于这个,在平时一些专业群的讨论来看,企业在实施内控的过程中确实会存在这个问题。就拿我们经常的采购和工程项目的流程来说,一般情况下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企业会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而在招投标的过程中,虽然价格和质量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但是质量因素,往往是让道价格因素。尤其是一项大型的工程,如果投资几千万甚至更多,在项目未进行阶段,把价格因素放在第一位的。在项目未开始时,表面上看确实是大大节约了成本,一旦后期发现工程质量不达标,会造成项目的不断改进,增加了成本也使工程延期。延期的、不达标的有缺陷的工程,使得内控的三项目标都会遭到影响。如果是一些大型的环保工程项目,没达标的项目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的停产,这看似是一项法律法规的目标,但是对经营和财务报告的目标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话分两头,说起来是容易的,实际工作中管理层、项目组负责人难道不明白其中的风险,这不可能。那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价格因素是显性的,在初始阶段是可量化的,而质量因素呢?在初始阶段,哪怕聘请了在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来实施工程,也不能保证带来的团队一定是精英团队,再加上企业内部的部门考核因素、预算因素,前期对工程复杂性的判断因素的影响等等。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们一直强调内部控制,既然有内部控制,就应该有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是个什么关系呢?一个企业,要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这个角度分析,内控的三个目标在法律法规这个目标上更多的要受到外部的影响。在审计教材中,我们在考虑证据的可靠性时会说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的可靠性更高。我们在做收入的发生认定时,我脑子里经常会想起刘老师的话,收入是真实的吗?审计师们会把行业毛利情况和企业的毛利情况做比较,如果差异较大,在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时候,企业的毛利情况很好,审计师们除了实施函证程序、存货的盘点程序,查看外部凭证,甚至会到企业的客户去实地了解情况。查看资金流、票据流和食物流三流是否一致。经常会在群里听到有人说,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不高。我的想法是外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质量如何是和外部的监管环境、国家的政策的宽松有着密切关系的。 接下来说说2H。怎么实施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的程度。关于2H,由于能力的关系。我只能感性的、肤浅的理解为2H如何做,是和5W联系在一起的。5W做得好不好,将直接反映在2H上。 无论是审计教材本身,还是企业内部都有一个非常关心的话题,舞弊。财务与会计杂志曾有一篇文章《台湾博达财务舞弊案例》。当时看完这个案例,真的非常有感触,我还写了以下的一些想法:“博达舞弊真的很难发现,相比较其他舞弊案例做到了票据流、资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多方流转。在国外通过员工建立的公司及国外函证时信息的不完整,都给审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案例表明台湾注册会计师的整体水平还是强过内地。如果提到识别,只能说如此的产能和销售是不正常的,分析行业和国内国外的行情,从分析性程序入手,再进行实质性程序来进一步查出舞弊,询问员工,去车间了解生产工时,因为是一笔业务多次销售,但是不可能重复生产的,那么这个机器的实际生产工时是小于报表上产品的生产工时的。这需要审计人员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必要时需要得到专家的帮助。同时仍旧要从常识入手,比如作者的分析:真有钱为什么还要用海外存托偿还可转债,真有钱还要向银行大额贷款? 制造虚假的销售,利用虚设的人头公司,购买供应商,创造业绩神话,抬高股价,同时利用给员工分红,套现。再把资金汇给人头公司,人头公司汇给博达,拨打汇给供应商。目的在于减少应收账款。利用股市、金融衍生品、可转债套现。例如信用联结票据,实际上银行存款与信用联结票据已经相互抵消,账上却显示有8500万美元的银行存款,虚增资产。“ 再次看这个案例,因为是事后的,所以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存在着事后诸葛亮。当时看这个案例,是基于怎么在审计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今这个思路是内控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如此的“用心良苦”到极致的能力,为什么没有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为什么不提高企业自身的优势去创造价值?难道因为舞弊更容易获得私利?而不顾广大股民的利益?难道这才是控制环境的第一条: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和落实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所在? 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尤其是经过专家分析解读的案例更能让我们获益。我认为本次sharelee老师在思享会的分享,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经典案例。由于能力问题,我在坐等视频回放,真的很有必要再多回味回味,好好消化。而我这个感悟,也是没有系统的,仅仅是基于自己的个人感受,不足之处大家见谅,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感谢嘉兵sharelee老师(大牛就是大牛),也再次感谢思享会这个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