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天前写了篇感悟,本想就此交差,看聊天记录,看火版说了双儿写了个开始这句话,小感压力,只是写啥好呢,一拖二天过去了,今天上视野论坛竟然看到万户侯----我们的组长兔发的红包,很意外,也很惊喜,随之而来的也是压力,俗话说无功不受禄,那随手写的几句话,竟有这么厚的红包,受之有愧,只有努力完成作业。
成本管理讨论中,1、2组的朋友们都提了许多解决方案,火版与王教授也进行了点评与总结(听说火版还有1时间的点评后续版,期待中),试着从价值链进行展开,但感觉展开得有点苍白,好想静静。星期天伴随着韩红优美、深情而催人泪下的旋律,看着灵动的周讯演绎着九儿的人生,泪湿巾。感慨之余,县长朱豪三整治高密,给我留下第一印象的是对已作为他干女儿的九儿的婚事态度,查到已交了婚贴,他让九儿按规矩来,嫁到单家。仔细想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
吃苦耐劳是国人的传统美德,记得前几年,公司一位同事评上县劳模,受到奖励,那是楷模啊,是众人膜拜的对象,当然也是内心里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嘿嘿。但接触到内部控制后,不得不转换思维,天天加班的同志们,真是好同志吗?比如仓库保管员,一直坚持事事经手,不请事假,不请病假,在经理也看来,员工甙勤劳,能吃苦,要嘉奖,可换个思维,会不会那是仓库保管怕别人插手,能知晓他贪污做假的事?怕被人发现,就是生病也坚持上班。大气的国人,采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死要面子理念,形成定人定岗,员工在一个位子上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理由是业务熟悉了,换了其他人做不了,这不得不让人想到企业的“人治”与“法治”。
人治,以人为本来治理,将治理希望寄托在一个人或一批优秀的精英们身上,法治以法规制度体系来治理,事先立了规矩,令出必行。
现今企业或多或少存在些管理制度,但国人千年的文化,使得人治现象普遍存在。人治的特征之一,就是以一人或几位精英们理念决定事项,各种管理制度体现的是管理者的意图,只制约着别人,总经理(管理层)凌驾于制度之上,个人说了算,(比如企业办公楼装修,看到隔断,总经理一拍脑袋,这不行,换雕花木头的,大气,部门人员PDPD地忙去了,等换上一看,光没了,拆,再换回玻璃的,几层楼,成本大幅增加);治理结构如同虚设,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体现在企业每个经营活动中,事无巨细,事事亲为。但是人的思想有局限性,存在不稳定性,再有人治的事后性,企业的成败受制于人,这就是德隆集团的“兴也唐万新,亡也唐万新”。
法治,是企业按照行业及自身业务的特点,制订出一套科学的、适用的业务流程及各项管理制度,各部门职责明确,各层级得到有效监督,企业的总经理或精英们统领企业正常运作,但他们的权力是制度赋予了,受制度约束,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决策科学化、信息化、流程化,重大事项集众人智慧,集体联签决策;一切都按流程、按制度体系来执行,精英们岗位变动,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营的改头换面;员工们也不用单凭经验来完成工作,就如没学过做蛋糕的我,捧着个手机,对着下载的谱,几只蛋,多少低精粉,多少牛奶,多少糖…….一步一步,也能做出可口的蛋糕,在继续执行过程中,当然要及时收到我儿(消费者)传递及反馈的信息,实时改进,添加点紫薯粉啥的,改进流程,蛋白打得时间长点,提高韧性,让蛋糕更适合他(消费者)的口味。
从人治到法治不是件易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真的很难,但是借用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廉洁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把权力卷进制度的笼子里。”企业的只有从人治转化为真正的法制,才会有持续发展。
此文与成本管控没明显搭边,只是认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将有利于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眼已花,电脑打字的后遗症----别字多,不看了,提交。
给视野提个建议,发表帖子这框框小,全文不好看。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