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活动反馈—— 一个在路上的财税“教师”的思考
其实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感兴趣是在高中时,那是的语文成绩不错,喜欢政治等文科类学科,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真心准备了报考中文一类的师范类院校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只是事与愿违,家人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坚持让我改成了越来越吃香的会计。不喜欢、厌学很严重,觉得老师就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就搞定了新书的出版,她老人家职称晋升了,我们却还在苦哈哈的消化人家为了评职称出版的早已过时的教材。真心认真学的,可能只有会计原理了,通过这门课搞懂了接待和会计要素后,还真心不喜欢老师们的过时东西和枯燥的授课啦。
重新捡起老师的梦想,是自己做了16年的财务工作后,从出纳干起,做过成本核算、统计报表、纳税申报、财务分析等等工作,虽说单位换了3-4家,收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只是反思自己的出路以后,甚至重新拾起了做财务老师的梦。今年4月份,报名参加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组织的讲师培训,8月底获得了该协会发放的“CMA讲师培训项目证书”,可以在工作之余,走上讲台为10多年前如同自己一般彷徨、迷惘的学弟学妹答疑解惑,何尝不是一种成就他人、愉悦自己的满足呢?9月初有报名参加了CUIA联盟分享讲师的招募选拔,准备总结近年来的工作、学习经验与同行分享。
学习会计是个艰苦、持久的过程,国际准则的趋同和知识迭代更新的变化,都要求财务人持续学习来保证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在当下这个管理会计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以来,财务人面临更多的机会与挑战。金融创新也一天天撼动着我们财务人的神经:众筹、P2P、移动互联网、融资租赁、保理等等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方式都给我们的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环境下使用着当年的旧船票,如何能登得上互联网金融的大船呢?不管怎样,我只是记得自己当年多不爱学习会计,却从未想过是教材出了问题,是教师出了问题。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当听到他自己底气不足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是他实践不足让他漏了怯了,我们应该去从老师本身、教材本身去找问题。老师缺少企业实践,他是不会考虑销售方和采购方不同的账务处理的,也不会考虑不同的企业应该用哪联?什么颜色的票作为原始凭证入账?更没有考虑过教材过时了,我们有没有必要要求学校更换教材或自己去找资料弥补自己的不足?于是我们毕业了,工作了跌跌拌拌,要学企业财务制度设计,会讲不同业务的票据应该几联?每一联次会传递给哪个部门;要学统计学原理来应付公司定期统计上报的要求;要学外币会计来解决结汇和外币结算的问题;甚至还需要了解税法胜任纳税申报的工作;自学Access来解决工作中大量重复数据处理的问题;读研后知道了作业成本法、绩效评价、和国际的准则的异同;换工作后需要更新融资租赁、小贷、基金、公司融资渠道选择、上市法规、税务筹划等等等等。
学习不易、提高更难。葛教授的《企业财税会计》就是融合了财务与税务的知识,总结经济业务与涉税实践,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流程不同等等,这些都是跨界来做的交叉学科,是一次财税融合的实践。曾记得某各阶段国家各级管理部分反复强调“财税要分家、财税两张皮”,我就偏听偏信的分开来学习,从未放到一起考量,账面价格和计税基础的异同,书中有提及吗?如何讲解财务准则与纳税法理的不同的设计,而不让学生混淆,我想这都是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会降到融资会计吗?那样的涉税领域会不会是个更加广阔的天空呢?
|